来源:网络消息
中山大学近日宣布了一项重大机构调整决定:商学院(创业学院)调整为管理学院(创业学院),并与管理学院在校内实行一体化运行管理。原商学院名称将保留至2025级本科生毕业后自然撤销。
同时公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免:张俊生任管理学院党委书记,李广众被任命为管理学院院长,免去其商学院院长职务。这一调整标志着中山大学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布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展开剩余75%01 改革背景:历史脉络与学科格局
中山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多年来形成了多院系并存的格局。岭南学院、管理学院、国际金融学院和深圳商学院都设有经济或管理类学科。这种分散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分散。岭南学院与管理学院均设有MBA和EMBA项目,形成了内部竞争关系。
2015年,中山大学已经开始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综合改革,内容涉及内部管理的架构、机制、运作模式和行政团队,推行“大教务、大学工、大财务、大总务”的管理模式。
02 战略转型:从“多院并存”到“一体化管理”
本次调整将商学院并入管理学院,实行一体化运行,旨在整合资源、提升效率。原商学院的品牌保留至2025级学生毕业,体现了对学生归属感和校友情感的尊重。管理学院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:在2024年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”中,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学科连续第六年蝉联全国第一。
2025年4月,学院第四次获得AMBA五年最高期认证,专家组对学院在人才培养、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中山大学的学科调整并非孤立事件。2022年12月,学校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部,由5个学院组成,涵盖理论经济学、应用经济学、工商管理、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。学部制改革旨在“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、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”,实现“一个入口、一个出口”,促进跨院系跨学科协同合作。这种改革方向符合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提出的构建“学校—学部—院系”三级学术治理体系的设想。
03 深层原因:资源整合与战略聚焦
商学院与管理学院的合并是为了解决同类学科资源分散的问题。过去,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均设有MBA和EMBA项目,虽然都取得了国际认证,但也可能存在内部竞争和资源分散的问题。2021年,中山大学曾决定停止岭南学院MBA和EMBA招生,引起了广泛争议。当时的考虑可能就是避免内部资源分散和管理重叠。此次调整则采用了更为稳妥的路径——通过机构合并而非项目撤销来实现资源整合。
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已经展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。学院创新性提出了SAGE人才培养理念,以“管理+科技+产业”为基础,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学者。学院设立了“管理学+计算机”双学士学位项目(霍英东班),推动A+学科(工商管理)和ESI前1‰学科(计算机科学与技术)交叉共促。2025年,学院还成立了产教融合战略委员会,汇聚“科学家+企业家”的智囊团,聚焦“管理+科技”交叉创新。
中山大学商学院撤销与管理学院整合的背后,是高校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内涵发展”的战略转变。学科优化和资源共享成为优先考量。从多院系并存到一体化管理,中山大学正在构建更加协同高效的经济管理学科体系。合并后的管理学院不仅连续六年工商管理学科全国第一,还开创了“管理学+计算机”双学位项目,正朝着培养“能驾驭数字技术浪潮、洞察商业本质、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”的新时代管理者的目标迈进。
正如中山大学在2022年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部时所规划的,这种调整有利于“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、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”,促进“跨院系跨学科协同合作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